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的抽象能力和逻辑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 初中语文,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37024.html
相关阅读:瑞典
初中化学?电木的来历
德国化学家?瓦拉赫
初中课外化学实验 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关于乐果的初中化学知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