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知识点: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西方传教士东来:
从张骞通西域开始,源源不断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就沿着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异域文化,传教士这个特殊的群体也纷纷东来。传教士在中国最初的活动是传播基督教。明朝开始,传教士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教,他们更将西方科学带到了中国古老的土地上,中国由此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清朝末年开始,传教士开始利用宗教协助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西方传教士在给中国带来基督教,带来近代科学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

西方传教士东来的实质:
向东方传播天主教,加强天主教对世界的影响。

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
来到中国的著名的传教士有罗明坚和利玛窦。他们共同用汉字写成了宣传天主教教义的《天主实录》。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根据中国情况,开创新的传教方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传教方式,主要有三条。第一,走上层路线,与官僚士大夫交接,结识公卿及大儒学者等,并且争取皇帝的支持,因而得以在中国立足。第二,随从中国风尚,以减少传教的阻力。如学习中国语言,读儒家书籍,改穿儒服,又以儒家经典来解释基督教教义,力图说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通,甚至不惜修改教规,允许教徒祭天、祭祖、拜孔等。第三,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此作为传教的门径,由于这些科学知识有益于实用,可补中国之不足,因而得以取信于士大夫,见重于当局,徐徐引人入教。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获得了明神宗的接见,他向神宗献上天主像、圣母像、圣经、十字架、万国地图、自鸣钟、西洋琴等诸方物。明神宗大喜,即留利玛窦住在北京,于宣武门内赐给房屋,并允许设堂传教,生活所需皆由朝廷供给。后来他广结硕学和大员,从事著述和翻译。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自然科学进步。



利玛窦



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的原因:
1.新航路的开辟,在郑和下西洋时,中国与东非沿岸之间的航线已经通畅。不久之后,西欧掀起了航海探险热,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寻找到了到达东印度的新航路。完成了首次环航地球之行。所有这些都为西方传教士之大批东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2.殖民势力东来: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纷纷向非洲、美洲、亚洲等地区殖民。嘉靖年间,葡萄牙占据澳门;后来荷兰、西班牙又入侵台湾。这也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据点。
3.传统的天主教在欧洲失势:欧洲发生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纷纷反对传统的天主教,创立新教。天主教一方面在欧洲建立耶稣会,抵挡新教的发展,另一方面向东方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以挽回劣势。
4.教士的虔诚传播,虽然有这耶稣会的政治目的,但是来华的教士许多都是有虔诚的信仰,热心传播教义。这些专门传教,不为利禄的传教士,得到了中国社会上层开明士大夫的认可。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积极遣使到亚非各地,促进中外交流。
2、目的:(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宫廷购回奢侈品。
3、经过: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历史评价:
1、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2、其规模、航行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市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早半个世纪;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4、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

废止了远洋航行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都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的隐藏目的: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出了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外,还有一个隐藏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他们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如何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1)戚继光抗倭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并且和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3)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2、评价: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




明朝中叶倭寇形成的原因:
1.中国倭寇盛行时期正是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和日本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连年的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
2.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长,对中国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
3.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中国大陆视为利薮。
4.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分赃。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明代江浙闽广等省,土地兼并激烈,赋税繁重,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生活,经常流离失所。一部分人不得不离乡背井,远涉重洋,流移到国外谋生。出海的人,除农民外,还有商人、手工业者。他们到南洋去的最多。居住在南洋一带的中国劳动人民,带去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从事各项劳动,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洋华侨的形成:
1.从唐朝起,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2.元末明初和明中期以后,或由于朝代变更,世事纷扰,或因为土地兼并,赋役繁重,闽、广等沿海地区的一部分百姓无以为生,一部分人不得不远渡重洋,来到南洋谋生。
3.郑和下西洋后,更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居住在南洋一带的中国劳动人民,带去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有的从事矿产的开发,使荒山变成富源;有的种植甘蔗,大量制糖;有的经营椒园,试用各种方法增加胡椒产量;有的垦荒种田,使不少荒地变成沃土良田,生长稻谷。由于华侨的辛勤劳动,使一些不毛之地变成繁荣的区域。勤劳刻苦的华侨和当地人民一起,对南洋地区的开发,起了重大的作用。
有的华侨还从事商业。他们从祖国运去各种货物,满足当地人民的需要,其中有瓷器、铁器、铜器和?丝、绫罗等丝织品。又从南洋运回胡椒、谷米、药材和棉花等。据统计,万历时进口的货物,品种达一百多种。这既促进了中国与南洋的贸易,也促进了南洋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华侨也和当地人民一起共同反对殖民者的侵略。1574年(万历二年),广东人林凤率领战舰62艘,水陆军几千人进攻马尼拉,与吕宋人民一起进行了反西班牙殖民者侵略的斗争。华侨和当地人民共同反对侵略斗争中,增进了团结和友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298859.html

相关阅读: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能训练之选择题及答案一
古代罗马-教案设计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主要政治制度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集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