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现代文阅读指导训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聚焦中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议论文的考查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纵观2019年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2.选文绝大部分来自课外,也有少量的出自课内的典范的文章,
3.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如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等,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还有紧密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设题。
4.题型以理解性题为主,并伴有拓展性试题。
【考点搜索】
1.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考查对论据的理解。
3.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如“用“/”标示全文论证的结构层次”(湖北荆州)、“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辽宁沈阳)。
4.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如“试分析文章在论述“宠辱不必在乎”这层意思时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湖南常德)、“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辽宁沈阳)。
5.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第(7)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转战”若改为“辗转”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山东滨州)、““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的句子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说说你的意见”(河北邯郸)
6.考查综合探究的能力,如“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微笑值多少钱’的理解”(福建龙岩)、“王明快考试了,妈妈整天唠叨个不停,唯恐他因看电视、玩电脑、打篮球而耽误学习。他烦透了。读了本文,请你开导开导他吧!”(广西百色)。
【方法指津】
1.对论点的把握。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中心论点所处的位置首先看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结尾。还有的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读者自己用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2.对论据的把握。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解答论据题,一般要做到:(1)结合具体语境,特别要注意文段首尾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对论据作用;(2)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有时从它们身上往往能得到某种语言暗示,进而读懂论据。
3.对论证的把握。
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⑦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4.对议论文结构的把握。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5.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
议论文的语言一般有以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严密性。对语言的品味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如上下句等。
6.对拓展性试题的探究。
拓展性试题一般着眼于对论点的理解和对论据的掌握程度,这两点都强调开放性,即联系平时的积累和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平时需要广采博览,加深积累;另一方,需要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Section targeting
【真题例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河南题)
年轻人也需要反省
廖廓
①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②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省,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反省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
③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索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④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倘若青年人不但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⑤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
⑥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善于将反省后认识付诸实践。记得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恩师给我的寄语是:“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现在看来,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的思考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为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⑦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和履历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认为年轻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省”?
4.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
5.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题思路]第1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标题“年轻人也需要反省”以及第②段中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进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2题考查对议论文中首段引用名言的作用的理解。一般来说,可以从这几点来考虑:(1)与论点或论题的关系;(2)是否可以作为论据;(3)能否激发起阅读趣味或引起阅读注意。就本题而言,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加以思考。第3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把握。可以看出,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第4题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味。答题时,需要将它的一般作用(即准确、概括、严密)和特殊作用(即在该句中的作用)结合起来着笔。第5题考查对论据的把握。论据是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B、C、D三个选项证明的分别是要苦学、虚学、善问,这些与自省没有多大联系,所以不能做论据,只有A项才支撑了论点。
【新题演练】 读书是一种享受
缪俊杰
①近年电视台《百家讲坛》对《论语》炒得很火,于是我翻了翻《论语》。孔老夫子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突然使我产生一个话题: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②读书为什么是一种享受?我个人体会,读书能得到许多知识,医治愚妄无知的疾病。我国汉代大文学家、大学问家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做过很接近皇帝的佐辅,可以说既是高干子弟,又是高级干部。但此人不太喜欢做官,而是喜欢读书。他毕生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读书和整理图书。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把当朝和以往几百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新整理。他勘校了《战国策》,编著了《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等著作,可以说他是后来流行的经、传、诗、赋的总编辑。正因为他读了许多书(包括好书和坏书),所以才说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样深刻而富有警策意义的话来。
③我是很赞成很欣赏刘向这个判断的。人之初,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只是后来读了书,经世事,才使自己的脑子充实起来。我想,每个知识者的一生中,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想读的书。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并得到精神的满足。所以,当你主动去找书读的时候,书就会使你感觉得到了愉悦,得到了享受。当然使人不愉的读书也有。特别是当今一些精神垃圾充斥市场的时候,你拿到这些书会感到头痛,读这些书是一种精神负担。你把它丢到一边,不读它就是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我也很赞成刘向说的“善读”。图书是一种朋友,善读就是善于交朋友,尤其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更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一些好书,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益的书去读,去欣赏。英国一位作家说过:“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社会上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不少。所以我们不仅要提倡多读书,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善读书”。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④读书要得到享受,得到快乐,当然还要持之以恒,讲求方法。中国古人所说:“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循序渐进”,“学然后知不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速则不达”,“业精于勤”,“学贵自得”,“专心致志”,“博学贵专”等等,都是至理名言,万世警策,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前人的经验,才会使读书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你相信吗?可以试一试。(摘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 先回答:第②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再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4. 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哪一项不可用?并说说理由。
①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5. 结合文章,填充下面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书卡片
类别:文化教育 编号:001
题目: 作者:
出处:《新民晚报》 2019年第423期
内容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学习小组 中考必备!
Section targeting
No. 1
学会宽容
李忠东
①曼德拉在自传中谈及获释出狱那天的心情时写道--“当我走出囚室,迈出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曼德拉将悲痛与怨恨置于身外,而真正获得了自由,这是一种宽容,我们需要学会宽容。
②宽容是广阔无垠的大海,虽然不时掀起惊涛骇浪,但却有博大的胸怀;宽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尽管难免留下马蹄践踏的空隙,可能容忍各种草类共同生长;宽容像冰山上的一轮骄阳,融化了怨恨和猜疑的冰雪; , 。
③一位名人说得好:“宽容为文明之考验”。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宽广的胸怀。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一个人都会有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宽容是一种美德,懂得宽容,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为人的真谛。现代社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事实上我们是在一个连好心人都会互相伤害的世界里艰难地跋涉着。我们不能以针尖对麦芒,因为怨恨就像是一只气球,越吹越大,最后会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面对怨恨,我们应该不念旧恶,不计新怨,能宽容时就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④当然,要做到宽容并非易事,离不开修身养性、修心修德,使自己具备“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涵养;离不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设身处地多想想对方的感受和处境。惟有如此,才能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⑤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定比定律争论了9年之久。最后,普鲁斯特以胜利告终,被确认为定比定律的发明者。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目空一切、得意忘形,而是对曾经激烈反对过自己的论敌贝索勒感激不尽。普鲁斯特衷心地说:“贝索勒先生,如果没有您一次次的质难,我是绝对不可能把定比定律的研究深入下去的。事实上,发现这一科学定律,有您一半的功劳。您允许别人的反对,从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令我感动,终生难忘。”
⑥宽容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它带来的凝聚力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宽容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它可以把嫉妒焦虑扫地出门,化干戈为玉帛;宽容蕴含着深厚的涵养,它教人怎样善待生活,善待他人,使心灵得到慰藉与升华。
⑦当今有一句常听到的话,叫“活得太累”。其实,“累”与“不累”,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对有些事“糊涂一点”,对有些事“主动放弃”,对有些事“淡化处理”。
⑧人生在世,难免会与他人磕磕碰碰,发生矛盾。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甚至被伤害一类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然而其中有些矛盾并非大是大非,有些伤害也非他人有意而为。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以消除芥蒂,化解矛盾,改善人际关系。宽容不仅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出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学会宽容,就是严于律己、与人为善,这样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如果耿耿于怀,以牙还牙,睚眦必报,就难免加深隔阂,加剧冲突,种下“怨恨”。
⑨有哲人说:“紧握拳头,抓住的只是空气;伸开五指,触摸到的将是整个世界。”当你面对周围所有的人,不管他们给你带来爱或帮助,还是恨或伤害,你都能秉持一颗感恩的心,明了他们的行为对你生命的意义,并以超脱的心感激和联络他们,那么你就会发现,那颗感恩之心会在自己的周围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氛围,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和璀璨,爱你的人会加倍爱你,伤害过你的人也有可能从你的宽容中觉醒过来。(有删改)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么提出的?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第⑤段中的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事例:
作用:
3. 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②段结尾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 。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⑧段,说说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宽容。
5.“紧握拳头,抓住的只是空气;伸开五指,触摸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年轻人也需要反省》1.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2.(1)强调反省的重要;(2)引出论题;(3)作为论据论证论点(4)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1)自身所作所为;(2)别人的经验教训;(3)挫折和失败。4.表明“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是有可能但也不确定的结果,语言准确、严密。5.A
《读书是一种享受》
1. 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2.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事例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作者先引用了名言,再简介他的事例,证明了“读书能得到许多知识,医治愚妄无知的疾病”的道理。
4.第②项,因为它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5. 《读书是一种享受》,缪俊杰,本文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了读书是一种享受,并告诉我们要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学会宽容》
1. 我们需要学会宽容;通过曼德拉的名言引出。2.事例:科学家普鲁斯特感谢他的论敌贝索勒;作用:用实例证明了宽容需要修身养性,需要换位思考。3. 示例:宽容如波浪滚滚的大河,荡涤着以邻为壑的污泥浊水。4. 严于律己、与人为善。5.示例:怨恨、嫉妒只能最终让自己一无所获,而学会了宽容,就会使自己生存的天地一片宽广。
读透论据,夺取高分
徐贤友 聚焦中考
议论文的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笔者统计了全国各地100份试卷,考查议论文阅读的占近六成。因此,议论文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复习备考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选文的主题来看,大多涉及人们关注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成长、求知中的问题,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中考题《读永恒的书》(安徽)、《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江苏省泰州)、《正直》(黔东南州)、《单纯》(江苏海门)等,这些材料着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从考查的题型来看,它们紧扣新课标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该清楚议论文阅读所选的材料的难易和考查的角度。另外,考查的内容除了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知识点外,还考查非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考点,如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根据文中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考查探究和创新能力。
而对于议论文“三要素”之一的论据的考查,在中考阅读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必要读懂、读透,从而夺得高分。
中考学习小组 中考必备!
Section targeting
方法指津
一、掌握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两者在逻辑上始终保持着一致。证明论点的依据主要有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两类,因此,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是指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科学的统计数据图表,它的特点是概括简洁,紧扣论点边叙边议。在文章中事实论据有的具体叙述,有的概括叙述,具体的事实论据容易辨认,概述的事实论据有时容易忽略,阅读时应细心辨认。对一篇文章中所列举的几个事实论据,要能够分析事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分析事例排列的合理性,以及详略安排等特点。
道理论据是指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为人们所熟悉的、所公认的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自然科学道理、公式定律等。道理论据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部分引用,还可以间接或概括引述,这些引用方式要注意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中认真加以辨认。还要注意,议论文引用的名言(包括谚语等),除做论据外,有的也用来作论点,有的作为结论语,起到强调中心论点的作用;也有在引用名人的话申;既包含事实论据,又包含道理论据,不能将一切名言都视为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应当是读者比较熟悉或为社会所普遍承认的。阅读道理论据,应该能够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并以此检验这些道理论据能不能证明论点。同时,要留意积累一定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二、抓住考试题型,学会正确应对。
围绕论据,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题型:
1.考查对论据作用的把握,如“作者举日本丰田公司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引用‘碳是女孩之最爱’这首诗的作用。”
解答这一类题,需要考生从结合具体语境,特别要注意文段首尾句中的关键词。
2.考查对论据所包含的意思的理解,如“阅读⑤⑥两段回答,作者列举中外艺术精品意在阐述什么道理”、“举惯偷刘金华的例子要证明什么道理”。
解答这一类题,需要考生认真读懂论据,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有时从它们身上往往能得到某种语言暗示。
3.考查积累语言材料的程度,如“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
解答这类题,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所举例子必须要合适,能证明论点;二是在举事例时,语言要简洁,精炼,要紧扣住论点,而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具体描述。这也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安徽省中考题)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 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特别是要留意关键词语的对应关系,还应该注意论点的概括性,做到了这几点,就很容易答题了。第2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观察”、“劳动”等,这样就会切中要害;同时,要明白该段材料的类型,它属于反面例子。第3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感悟、品味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这个词语的重要性。第4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如能注意到第⑧段中所表述的“习惯”与“能力”的关系时,就会很快得出正确答案。第5题是道开放题,一般来说,答题时如能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在这道题中,还应该抓住题干中的要求,即“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这样才能不会偏题。
[答案]1.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2.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瘪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3.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4.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5.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点击加入 初中学习小组
Section targeting
【阅读延伸】 享受人生
梁衡
①“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的时候是被当作贬义词使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样理解未免狭窄。人来到世界上,美好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内容无限,你就是抓紧享用也只能仅得其中的一部分。老作家孙犁见几个年轻人在泰山极顶,不欣赏这泰山风光,却围坐在一块巨石上大打扑克。他感叹道:扑克何处不能打?这泰山风光却能享受几回?你看,这不是享受吗?这里没有剥削,没有欺诈,大大方方,自自然然,取之不尽,其乐融融。
②上面只是随举一例,其实享受自然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中值得享受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享受知识,读书学习;享受艺术,听音乐、赏诗文、观演出;享受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享受成功,奖励、鲜花、掌声;享受环境,浴新鲜空气、赏满眼绿色;享受精神,信仰、理想、宗教,等等。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这都是自然赋予我们,让我们尽情选择享用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很短暂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
③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此点,先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勇气,就是对生活的勇气,鲁迅所谓直面人生,古人所谓舍我其谁,现在的流行歌曲唱的,潇洒走一回,痛快活一场。对生命没有充满信心的人,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二是创造,生命之身是父母所赠予的,而生命的意义却全靠后天的开发。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哥白尼和牛顿、爱因斯坦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并因这个新学说而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一片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这么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是多么沉重,就像说“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但这种高峰风光毕竟有人能享受到,它确实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开普勒等人,当他们的伟大发现完成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对我都无所谓了。因为他们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华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壮志无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布鲁诺、文天祥、项羽、谭嗣同、林觉民等,也是一种对生命成功的享受。当常人将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用来作衣食之享时,他们却将生命的炸弹作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享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④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他 将造物者给他的一切都能尽情享受个够, 又进一步享受着自己的创造,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⑤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不会那么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摘自《人民文摘》有删节)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文章第①②段列举了一系列享受生活的例子,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第③段举了几类例子?阐述了什么道理?
4.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5.对于“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一句,有人说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
6.联系本文,结合你的实际,谈谈如何来享受人生。
参考答案:
1.不但 还(而且) 2. “它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3.直面生活者、善于创造者、壮志无酬而勇敢赴死者。阐述了勇气和创造享受生活的条件。4.承上启下。 5.不同意。因为一方面,这句话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一味沉湎于享乐的人(现象)的轻视;另一方面,这样有助于人们对 “享受生活”的含义争取理解,避免产生误解,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6.示例:要理解生命的价值,珍惜美好生活,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1158124.html
相关阅读:《溪水和石头》阅读答案
《溃散的黑暗》阅读答案
《打印出个世界》阅读答案
《论沉思》阅读答案
《锁匠的徒弟》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