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过程。从合作社的成功,意识到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才是发展之道;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采取的“赎买方式”和公私合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具体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②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分小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②学生表演小品,做“历史中人”,有助于真正理解。
③学生小结所学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体现。
▲思路: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赎买政策
▲教学提纲:
三 大改 造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建
立
农民农业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农业
生产合作社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制
手工业者手工业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
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
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
讲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么说的吧!“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也就是说,直到1954年,中国仍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
回答:三大行业的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提问: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样的?要把它们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以农业为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农村刚刚进行过什么改革?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在第三课土地改革中我们学到,1952年土改完成后,农村真正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亿多无地少地的分到了7亿多土地,还分到了大量的牲畜、农具和房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讲述:既然土地改革是使农民私有土地,也使生产力提高了,为什么还要改呢?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感受一下土改后农民的真实情况。
活动:六位同学在讲台上一字排开,作为新解放区3亿多农民的代表,老师把他们可以分到的东西写在纸条上分发给他们,请他们大声念出自己的所得。一开始是分地,每个同学都分得二亩三分地,然后是分牲畜,然而每个人却只能分得牛的一小部分。
讲述:老师这样分,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让我们来看一道数学题,它所用的都是土改时真实的数据。“新解放区有3亿多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问人均能分到土地多少亩?”
回答:7除以3约等于每人2.3亩。
提问:再问,这3亿多农民,要分297万头牲畜,问人均能分到多少头?
回答:约1000人能分到一头牲畜。
讲述: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土改的成果看似很大,但是这成果一旦分散,个体农民的所得是非常少的,他们虽然真正拥有了生产资料,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每人只有二亩三分地,很多人更是根本就没可能分得牲畜。这样,他们能用大型农具、用先进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吗?能抵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吗?
回答:不能,农民还是很穷,生产方式落后,力量十分脆弱。
提问:那么,我想问问台上6位同学,认识到了你们各自目前的力量以后,你们打算怎样解决呢?
回答:联合起来。
讲述:联合起来,你们便拥有了13.8亩土地,还可能拥有一头完整的耕牛,可以进行科学合理、更高效率的生产了,你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生产资料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了,由私人所有变成了集体所有。但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团结的力量会使你们每一个人受益。
活动:提问:这六位同学之前因为分散而脆弱,后来又因为脆弱而联合,那么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当时的农民,你们有多少人原意加入这六个人的团队呢?
贫下中农代表:我们想再看看效果。
富农代表:穷光蛋办社就能有前途了?让我们把东西捐出来大家一起用,没门!
讲述:两年后,随着加入合作社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地生产资料和并在一起,发挥出了更大的效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加上政府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支持和扶助,社员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红火。
贫下中农代表:(套用神州行广告)选择生产方式就像进饭馆,哪里人多就去哪,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据说已有一万两千多户农民参加,我相信群众,农业生产合作社,我看行!
总结:在农民的踊跃参与下,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志着农业改造的胜利结束。
填表:
行业方式完成时间
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
手工业
讲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办社,是因为他们的个体力量太薄弱,入社可以令他们得到实惠,所以农民入社时都是积极踊跃,入社后都是兴高采烈。可是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并不存在类似的问题,那么他们愿不愿意接受改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家为什么一定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以及是如何进行改造的。以上海水泥厂为例:
填表:
上 海 水 泥 厂
时间解放前公私合营后
设备陈旧陈旧
工人劳动条件差改善了劳保条件
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充分发挥了出来
最高产量不到设计能力的90%超过设计能力的40%
提问:为了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社会生产率,国家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造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回答:公司合营。
讲述:下面我们来补充这个表格,从而理解公私合营的意思。
老板水泥厂老板刘鸿生+国家
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活动:公私合营有没有遇到阻力呢?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当时在上海赫赫有名的水泥厂老板刘鸿生,老师充当公方代表,询问刘鸿生是否愿意和公家合作,共同经营企业。“刘鸿生”可以有任何反应,最后在“公方代表”的劝说下同意。接下来“公方代表”提出疑问:“合作经营也要分个主次,我们俩谁占主导地位啊?”“刘鸿生”可以有任何反应,最后其他同学从书上看到:在公私合营中,是公方代表居于主导地位的。这时可以询问“刘鸿生”的感受,一般应是“愤怒的、不解的、或者委屈的、无奈的”。这时公方代表可以提出“发给资本家定息”的方法,来安抚资本家的情绪。还可以问他是否认识北京中药老字号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让他了解乐松生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因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借见和赞誉的事迹(有照片为证),还可带他参观1956年1月15号20万北京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敲锣打鼓上街游行庆祝公私合营的场面,并肯定他的商业头脑和经营能力,许诺让他在改造后出任厂长主管生产。此时再次询问“刘鸿生”的感受,应该是“好多了”。最后告诉他如果是在苏联,对不愿接受改造的资本家资产是直接进行暴力剥夺的。“刘鸿生”可以有表情?
提问:刚才老师提到的“发给资本家定息”的方式叫做什么?
回答:赎买政策。
提问:它有什么意义?
回答: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过渡。
提问:对比苏联的做法,我们的赎买政策有什么意义?
回答: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填表:
行业方式完成时间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1956年
赎买政策
讲述: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即三大改造。这个运动,使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团结致富、消除了贫困;使资本家放弃了剥削,救广大工人阶级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时,人们都认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人人平等的美好时代已经来临,所以宣布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也就回答了我们在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
虽然现在的我们知道,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之后,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失误和深刻的反思,贫穷、落后、剥削和种种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困扰着这个社会,我们仍然只能说自己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个物质和精神的理想状态似乎离我们还是那么远,而通向它的道路又总是显得那么崎岖曲折,但是,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困惑和失望,建立一个公平、自由、富裕世界的梦想,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最后用提纲总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er/57916.html
相关阅读:思想文化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讲学稿
左宗堂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辛亥革命
社区历史小调查